![[精选]《观潮》教学设计](https://img.jihtu.com/upload/10949.jpg)
[精选]《观潮》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潮》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直奔“潮”,整体感知
1、 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 入文理解“观潮”
(1) 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 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 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 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 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 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 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 、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引导:第二自然段写“潮来前”,第三、第四自然段写“潮来时”,第五自然段写“潮来后”。二至五自然段具体地讲写人们观潮前后的情景和大潮的壮观,学生易掌握,难点在于二至五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的关系,第一自然段是概括地讲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与下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关系。
二、积累,课外拓展
1、钱塘江大潮壮观的景象形成与当地的地形有关吗?(出示有关资料)
钱塘江涌潮:因受太阳、月球引力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普通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特别是每年秋分时节,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潮势更加汹涌,当年苏东坡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感叹。钱塘江的潮汐之所以特别大,除了因为这时太阳、月亮、地球都在一条直线上,海水受到的引力最大的原因之外,还有独特的原因。
钱江涌潮,出现在我国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处附近,因属海宁市,所以又叫海宁潮,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100公里的江口涌入,由于两岸逐渐狭窄,湾内水面固之迅速提高 ……此处隐藏22284个字……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⑶ 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 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 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教学设计15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2.师生分读。(是呀,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声潮水的变化。我们一起读读,体会一下。)
六.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看着屏幕)
4.小结: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天下奇观)!
七.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反应快,很快站起来说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八.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九.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