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25 11:41:09
《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山界》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山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结构的方法。

2、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长征PPT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横桥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简介长征:PPT

3、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4、作者简介: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电机科。曾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1934年参加长征。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

二、自主学习展示

1、字词

惊惶jīnɡhuánɡ欺侮wǔ呜咽yè咀嚼jǔjué酣然入梦hān

矗立chù蜷quán陡dǒu落得很远là苛捐杂税kē缀zhuì、

2、合作交流

三、学生通读全文

1.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学习课文,合作探究(解决难点)

1、文末一句话“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1)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并说说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PPT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PPT

(3)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PPT

2、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生动的描写。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1)、揣摩行动描写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2)、揣摩语言描写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3)、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12 18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第12、18节,思考:奇观奇在哪里写出山路,山势的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何种精神

答案:这两段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

作者从多方面描写景物来表达中心意思。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写出山的曲折;写到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突出了山的险峻;再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以俯视再现山的陡峭。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4)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

(3)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庄严、奇伟。寂静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视,又有()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 ……此处隐藏16265个字……化的词,并注意在该时段与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们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3、师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经过”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四)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总写句”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有没有一句话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可能会找第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第一段是“决定要”,事情还没有发生,不具有总结性;也可能会找最后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这一段只有评价,没有人物地点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该句——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为什么此句能概括全文?时态是完成时,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该句的组成部分,并从这几个部分入手,撬动对整篇文章的分析。

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有哪些呢?(难翻的、笨重的、战胜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如何“战胜”“难翻的”老山界。

1、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预估学生们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饱

老师稍加提示再总结出:有伤病员、有敌军追赶

老师再让同学们分析一开始接触到瑶民的句子,抓住“照着习惯、躲、请、惊惶”等字词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出一个隐形的困难:当地的民众害怕与躲着红军

2、分析如何克服民众害怕红军的困难?

①瑶民怕红军,所以红军是如何做来消除这些害怕的?

讲解介绍红军、送米、保护房子和篱笆

②我们做的这些,最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军民关系呢?

展示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来了。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总结:我们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们与瑶民之间的关系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军民之间相互理解。

③总结:是军民一心的作风让红军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难?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抓住“横着心”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抓住“坚强意志”

结论:红军就是靠“你争我赶、不服输的劲儿;咬牙坚持下定决心、坚强勇敢”等的意志战胜了诸多困难。

②句子分析:

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总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发现没有人懒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团结一致战胜了诸多困难。

③句子分析: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抓住“奇观”的含义分析,这里既是指见到的奇特壮观的景象、也只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业、还有一种革命必胜的乐观心态。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抓住搞笑的语言分析出乐观。

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胜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

总结:这是一支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的队伍。

(二)分析“笨重”与“难翻”之间的矛盾之处。

1、“笨重”强调的是我们自身方面的困难:大家并不是轻装上阵,相反,队伍庞大、有伤病员、有马匹、有随身的行李,更有追击的敌人。

2、“难翻”是在侧重表述客观方面的困难。

3、总结:自身条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难,越是笨重,越是难翻,越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这一切,我们的红军队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达

1、如果你是队伍中的一员,当你翻越了这么难翻的山之后,你会如何直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预设学生答案:我好骄傲啊!我好自豪啊!我们真的太厉害了!

2、作者并没有如此直接说,可是我们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

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间接抒情的句子,同样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还使这种情感的表达很丰富。

(四)批注分享

文中还有几处句子,在现今读来,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请任选一句,完成批注并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可以从“模模糊糊的梦境”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奇妙的感受。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可以从拟人、嘲讽去解读。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可以从人生路上的苦难重重,我们该如何去克服解读。

总结:学生们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全班)

2、写写读后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书设计

老山界

笨重的我们 战胜了 难翻的老山界

革命乐观 山高路陡

团结互助 吃睡不好

坚强勇敢 敌人追赶

军民一心 伤病员多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句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解读,并注重具体字词、语句的分析,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渗透、革命传统氛围的熏陶上做得不够,在革命情怀的解读上存在欠缺。

《《老山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