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教学设计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教学设计11.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化学性质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化学教学设计2一、教学准备阶段:
在走进化学实验室前,进行实验的目的性和重要性的教育,并提出化学实验的要求。例如:要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课前要做好预习准备,明确实验要求;实验时要仔细观察,实事求是地做好纪录;认真分析现象并写好实验报告;实验后的废物要妥善处理,仪器要及时清洗,保持实验室的整洁。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教材的重点是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本操作训练,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
一课时,四十五分钟完成。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学生按实验桌每5人分为一个实验小组,每组成员的合作任务主要是做实验时互相配合。按前后桌每四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
三、具体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实验室规则教育:
一、认识你的实验室;
二、切记实验室安全规则
(1)、请同学宣读自己拟定的实验室规则。
【说明: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已经进过生物实验室和物理实验室做过多次实验,对实验室的要求和规则比较熟悉,因此,要求他们自己拟定一份实验室规则,即让他们体会到“当家作主”的.感觉,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信任,也让他们体会到编写这些规则的良苦用心。】
(2)、教师出示化学实验室规则。
【说明:没有必要念了,只需要把学生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或疏忽的地方强调一下,并提示学生注意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地方。】
(3)、展示危险品图标,万一发生危险怎么办?【说明:用问题使学生动脑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板块:具体学习内容
1、药品的取用
(1)、提问家中盐、味精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油、醋等调味品用什么盛放?【说明:用生活常识引入,既有兴趣又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
(2)、观察桌上的碳酸钠粉末、锌粒、石灰石等固体药品和稀盐酸、硫酸铜溶液、 ……此处隐藏23972个字……管夹等
3、试剂:乙醛、2%AgNO3溶液、 2%稀氨水、10%NaOH溶液、2%CuSO4溶
[教学过程设计
I.导入知识点
[复习练习: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H2C═CH2 C2H5OH → CH3CHOII.分析知识点
[引出:乙醛
[展示: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
[板书:乙醛的结构式:
简式: CH3CHO
[讲解:乙醛主要用于制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
[设问:乙醛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具体地来认识一下。
[板书:一、乙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展示:乙醛的样品。
[探究式提问:乙醛具有哪些物理性质呢?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
让学生拿起各自桌上的乙醛试样,观察其颜色、状态,并嗅其气味等。
[阅读:书上Page171第一段内容。
[小结:学生自我整理:乙醛是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沸点是20.8℃),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板书:2、乙醛的化学性质:
[探究式提问:乙醛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理论预测:首先让我们从乙醛的结构来预测一下乙醛可能的化学键的断裂方式,从而可能会发生哪些反应
[讨论分析:
[讲解:实验证明,乙醛确实能在①处断裂而发生与H2加成反应。
[板书:1、乙醛的加成反应:
该反应还属于还原反应(Page171)
[讲解:1、醛基与H2的加成反应,是分子中引入羟基的一种方法。
2、工业上不用该反应来制取乙醇。
[设问:那么②处的.断裂实际也存在吗?
[讲解:实验证明,乙醛确实也能在②处断裂而与O2发生氧化反应。
[板书:2、乙醛的氧化反应:
[实验验证:采用教师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边实验边讨论的方式进行,由学生亲手实验验证。
[实验:乙醛的银镜反应。
[板书: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弱氧化剂银镜
[讲解:1、银镜反应:Page172
2、该反应可用来制镜或保温瓶胆。
[实验: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的反应。
[板书:Cu2+ + OH— == Cu(OH)2↓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弱氧化剂红色
[讲解:1、上述两个反应均可用来鉴定醛基的存在。
2.该反应原理可用于医院检查糖尿病。
III.知识点延伸
[引入:还有一种常见的物质,叫甲醛,结构式为,它也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也还能发生氧化反应,与乙醛性质很相似,你们想这是为什么呢?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甲醛与乙醛的结构的相似性,得出结论。我们把这类物质叫“醛类”。
[讨论:你们能根据同系物的知识,写出甲醛、乙醛后面的几个醛类物质吗?并进而写出它们的通式吗?
[学生板演:写出HCHO、CH3CHO、CH3CH2CHO、CH3CH2CH2CHO、……
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板书:1、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讨论:请分析醛类与其它有机物的关系。
[板书:2、(为下节内容埋下伏笔)
IV.知识点回归
[小结: 1、醛类物质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及较弱的氧化性。
2、醛基是乙醛的官能团,也是醛类的官能团。
3、醛类物质在有机合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V.知识点检测
[作业:Page173习题。
[研究性实验:用葡萄糖代替乙醛做与新制Cu(OH)2反应的实验。该实验的结果可说明什么?
[板书设计
一.乙醛的结构式:
简式CH3CHO
二、乙醛的性质:
1、乙醛的物理性质
2、乙醛的化学性质:
a、乙醛的加成反应:
b、乙醛的氧化反应:
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 3NH3 + H2O
弱氧化剂银镜
Cu2+ + OH— == Cu(OH)2↓
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
弱氧化剂红色
二.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
化学教学设计15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习能力
教育目标: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实验导思法
教学媒体: 有关实验仪器
教学 学生
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活动
复习 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提问 回忆
导课 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的过程 演示p燃烧 观察
新授 一、空气的组成:(v%)
n2 : 78% 归纳 思考
o2 : 21% 整理
稀有气体: 0.94% 结论
co2 :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二、空气是一种资源
1、 氧气: 指导学生阅读 通读
2、 氮气: p24~26内容 讨论
3、 稀有气体: (主要是用途) 交流
三、保护空气: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 给出讨论提纲 讨论
气体: co no2 so2
(来源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 归纳
粉尘: 沙尘 烟尘
(来源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
2、污染的防治:
可采取的措施: 提示 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使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使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讨论: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四、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