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经典1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瑶族舞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
学吹竖笛《瑶族舞曲》。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京剧行当
1、复唱歌曲《龙里格龙》作为导入,学生边唱教师边展示京剧脸谱的图片或实物。
唱完后设问:你认识脸谱吗?你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的人物性格、形象有什么不同吗?
2、认识京剧脸谱。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先分享交流,教师再作小结补充。播放歌曲《唱脸谱》给学生听听,从歌词中给学生启发与指引。如歌词中的“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等。
3、介绍京剧行当。介绍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请学生对照教科书上的剧照,分辨出来。
4、听赏四大行当的唱腔片段,感知不同的演唱特点,要引导学生从音色等要素上感受、
体验、认识京剧的行当。可选择《牧虎关》中裘派花脸唱段《贤妹暂坐雅之厅》,《玉堂春》中的梅派青衣唱段《苏三起解》,《十老安刘》中的马派老生唱段《淮河营》,《红娘》中的'苟派花旦唱段《叫张生》。为学生聆听《京剧唱腔联奏》作铺垫。
5、请学生课后选择一个喜欢的行当角色,画一个脸谱。
(二)学吹竖笛
1、选择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乐曲不同的场景,体验不同的节奏给乐曲带来的情绪变化。
2、练习指导参照教科书p31所提供的步骤、方法。
3、学生选择“xxxx”节奏吹奏时,要指导学生用双吐吹奏,类似读“吐库”的字音“TKTK”,前者由舌尖后移,后者由舌根前移发音。这种发音纯气声,声带不能振动发声。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互相评一评。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2活动目标:
1、幼儿能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乐曲的意境,尝试用优美协调的动作来表现,情绪与乐曲相吻合。
2、在老师的启发下,能听辩出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结构,并能根据结构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出来。
3、体验乐曲的优美和随音乐表演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瑶族的服饰图片或实物;有关光碟
活动过程:
一、播放光碟,幼儿观看
1、瑶族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都穿什么衣服?
2、全体小朋友学一学瑶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二、欣赏:瑶族舞曲
1、整首欣赏后提问
①你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②这首乐曲有几段?每一段的旋律一样吗?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2、分段欣赏
第一段(A段):旋律优美柔和,速度较慢,表现了瑶族姑娘翩翩起舞的景象。
第二段(B段):旋律欢快跳跃,富有动感,是瑶族的小朋友在狂欢。
第三段(A段):回到全曲开始得意境。
①每一段欣赏完后,幼儿了解了旋律后,随音乐用动作表现。
②幼儿进一步了解ABA段落结构的形式。
三、幼儿随音乐表演
1、不要求动作到位,只要能随音乐节奏表现,情绪与乐曲吻合即可。
2、感受瑶族舞曲的民族风格,进一步感受ABA结构特点。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瑶族”风土人情,初步感受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风格特点。
2、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各主题音乐,从情感体验入手,分析音乐要素、分析音乐进行的特点,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3、在欣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丰富的表现力,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风格的主要特征。
2、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情绪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
三、教学用具
钢琴电脑多媒体课件音响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我们曾学过哪几个民族的`歌曲?请同学们举例。
2、展示瑶族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的。师作总结介绍。
3、通过瑶族的相关视频片断,让学生产生对瑶族的直观印象,认识瑶族。
4、播放瑶族长鼓舞蹈,让学生感受瑶族舞蹈的风情和特点。
二)、欣赏《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
1、初听全曲,了解全貌。
2、分主题让学生欣赏。
3、完整全欣赏全曲,鼓励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4、引导学生讨论:瑶族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特点。
三)、总结: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乐器,他们通过这些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俗。希望同学们能喜欢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并乐于去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建议
(一)欣赏《瑶族舞曲》
1.可能的话,在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瑶族的资料(如:地理的、历史的、民俗的文字、图片、音像……),查阅一些有关《瑶族舞曲》的介绍材料,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初听乐曲时,可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乐曲分为几大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各主题的主奏乐器都是什么?学生有可能听出部分内容,而对听不出的内容产生期盼解决的悬念。老师可借此引导深入进行研究和探索。
3.要唱一唱乐曲的音乐主题。至少要唱唱前两个主题。在唱了主题的基础上,解决初听时遗留的问题,并进一步听出前两个主题各出现了几遍?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总之,唱主题要为深入聆听乐曲服务。
4.复听时除解决上述问题外,要引导学生对乐曲内容进行联想想像。对学生的想像要予以鼓励,特别是学生表现出来的求异思维更要悉心爱护。因此,富有民主气氛的讨论研究是很必要的。
5.对《瑶族舞曲》的主题,可鼓励学生自选主题填词演唱。
(二)演奏《瑶族舞曲》
1.可与聆听《瑶族舞曲》结合起来,用以熟悉主题;也可以在聆听乐曲之后作参与性的实践活动。
2.如能引导学生提前在课下练习,对节约课上教学时间有利,特别是在教学时间紧的条件下更需如此。< ……此处隐藏10287个字……/p>
三、复听,出示挂图,提出问题:
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由作曲家彭修文改编的描写瑶族人民生活的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就是以瑶族的民间歌曲为素材的,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倾听音乐并想象一下,乐曲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唱歌跳舞)?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你是从乐曲的哪些特点中得到这样的感知的(节奏感强、旋律欢快……)?听完后,同学们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一下,再回答老师的问题;
2.复听后,请同学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四、细听三个主题
引入:刚才,我们已经初步地感受了三个主题旋律,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欣赏这三段美妙的旋律:
1.第一局部之第一主题
1)、先听一听第一局部的第一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第一主题出现了几次(3次)?每次出现时在什么方面(乐器的音色和力度)有变化?假如把第一主题的第一次出现表示的是一位美丽姑娘的翩翩舞姿,那么,再次出现时多种乐器的齐奏和力度的渐强,又表示了什么情景呢(越来越多的姑娘加入了舞蹈的行列)?
2)、播放第一局部第一主题,让同学跟着哼唱旋律。
2.第一局部之第二主题
1)、接下来,我们听一听第一局部的第二主题,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个主题共出现了三次,三次在音调的高低上有什么变化(一次比一次高)?速度和乐曲(快速、粗犷豪放)的情绪和第一主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假如第一主题表示的是姑娘们在跳舞,那么,第二主题表示的又是什么呢(小伙子们双手猛击着长鼓,加入了舞蹈的行列,尽情欢舞)?
2)、播放第一局部第二主题,让同学跟着哼唱旋律。
3.第二局部主题
1)、第二局部的主题在拍子(三拍子)和速度(中速)、力度(较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变化,请同学们认真感受它都有怎样的变化并说一说。第二局部相对于第一局部的热烈欢快,旋律变得比较(平稳),就象人们在亲切地交谈。
2)、播放第二局部主题,让同学跟着哼唱旋律。五、再次复听全曲刚才,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乐曲的三个主题,这首乐曲是由三个局部组成的,乐曲的第三局部基本上重复了第一局部,下面,让我们完整地再次复听全曲,并听听乐曲的.哪个局部最优美抒情(第二局部),高潮是出在哪一局部(第三局部)?在本次欣赏中可提示同学乐曲中渐快、渐慢的地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各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乐器(像瑶族的长鼓、蒙古族的马头琴等),人们借助这些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像我们今天欣赏的《瑶族舞曲》)来表示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幸福生活。这些民族乐器和它们的各种扮演形式有着丰富的表示力,在表示我国各民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中能起到其他乐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五年级里我们将开始介绍这些民族乐器和器乐曲,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瑶族舞曲》和演唱《青春舞曲》,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变化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并掌握音乐知识:速度。
2、通过创编活动《欢乐的盘王节》,演唱、吹奏、律动、舞蹈,体验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的变化,从而归纳出《瑶族舞曲》的音乐风格。
3、运用网络多媒体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音乐潜质和创造力,让学生了解更多瑶族音乐文化,激发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速度的变化
创作活动《达努节》
教学设备:
电脑、打击乐器、钢琴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瑶族舞曲》
1、完整欣赏,并根据问题进行网络讨论。
a)欣赏并展开想象,乐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b)乐曲可以分为几段?
c)乐曲的情绪变化是怎样的?
分析:《瑶族舞曲》充分表现出民族管弦乐队特有的艺术魁力,生动地描绘瑶族人民欢庆
节日时的歌舞场面。
引子部分:夜幕降临了,人们穿着盛装,打着长鼓,聚集在月光下。乐曲起自低音乐器轻轻奏出的舞蹈性节奏,犹如姑娘们敲起了心爱的长鼓,歌舞既将开始。
第一段:引子过去之后,乐队中音色华丽明亮的高胡奏出幽静委婉的主题,似一位窈窕淑女翩翩起舞,切娜多姿。然后管子、整和低音喉管吹奏主旋律,弹弦乐器以活跃的、五声性音阶式上下进行的音型作背景衬托,姑娘们纷纷敲起了长鼓,加人舞蹈行列,情绪逐渐高涨,人们活跃起来了。这时,乐曲进人三弦和大阮弹出的由第一主题衍变而来的、粗犷热烈的快板段落,表示小伙子也情不自禁地闯人姑娘们的队伍欢跳起来,这个旋律被不断重复,增强力度,渲染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在音乐推向第一次高潮之后,渐
慢渐弱的过渡乐句引出对比性的中段。
第二段:中段乐曲由D羽转为D宫,主音大小调转换,调性色彩对比鲜明。中段的旋律风格性很强,笛整和鸣,清新悠扬,情韵连绵,时而具有歌唱性,时而出现跳跃的节奏音型,恰似一对恋人在边歌边舞,互表爱慕之情,憧憬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三段:再现了开始的主题,乐队进人全奏,把音乐向高潮推进。在结尾部分,乐队各组乐器竞奏不断重复的音型,人们又纷纷加人舞蹈的行列,沉浸在一片狂欢之中,欢笑着、旋转着、歌唱着,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乐曲在强烈的全演奏高潮后结束。
2、分段欣赏三个不同速度的乐段?
a)慢速
b)快速
c)中速
3、音乐知识:速度
音乐进行的快慢称为速度。音乐的速度同其他音乐要素互相配合,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力度的`变化对准确表达音乐的思想情感,塑造音乐形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速度:速度是指音乐进行的快慢,速度对于音乐性格的体现有重要影响,例如:摇篮曲。优美的情歌、沉痛的葬礼进行曲、回忆等一般运用较慢的速度,活泼的舞曲、欢快的节日场面和戏剧性的展开段等,一般是用较快的速度。同一首乐曲在演奏速度上的差异也会造成表现上和情绪上的不同。速度术语通常是用意大利文或本国文字标写,一般都标
在乐曲(歌曲)的开端或各乐章的开端处。
(二)力度:力度是音乐中强弱的程度,它和速度及其他音乐要素一样在音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音乐的力度与音乐作品的内容密切相关,例如庄严,宏大的音乐往往力度较强,而幻想性的音乐都用较弱的力度,上行的音乐团紧张度加强,所以力度往往渐强,下行的音则因紧张度的下降而力度逐渐减弱。
4、欣赏乐曲,并观看个小组网上寻找的网上有关瑶族的资料。了解瑶族的风土人情。
二、唱歌《青春舞曲》
a)复习歌曲,听《青春舞曲》录音,录音中的音乐运用了什么音乐要素的变化,从而加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b)尝试改变歌曲的速度,增强音乐的变现力。
c)演唱处理后的青春舞曲,并用打击乐器伴奏。
三、扩展活动《欢乐的盘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