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2、高出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弟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看美图,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创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生字、词。
3、课件出示生字词。教师范读,学生练习:读准、读好。
4、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 思念)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
(5)苏轼转念又想??指名读第5自然段,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宽慰)
(6)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全班齐读第6自然段。
(7)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度感悟
1、指导读2、3自然段,感悟“思念”。
(1)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2、自主学习第4自然段,感悟“埋怨”。
(1)过渡: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2)组织交流: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五、六自然段,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联系第5自然段,理解词的意思。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四)课堂总结
1、分享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五)拓展延伸
搜集“咏月”的诗词名句,下次课举办一次以“咏月”为主题的诗词交流会。
四、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7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教 法:启发式 读悟结合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欣赏
教具准备:
1、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2、课件
3、相关资料图片
4、要求学生查找苏轼的资料,了解我国中秋节的习俗
5、搜集思念家乡的诗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
①我们刚刚度过一个传统节日是什么节?
②在中秋节的夜晚你看到什么?那天还有那些传统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意义吗?
2、小结:中秋节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人们合家团圆,在一起吃着月饼赏月。对那些不能团聚的人,我们也常常会听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祝愿。那么这句话的出处是哪里呢?表达了人们的什么美好心愿?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漏字,速度可以稍慢一些。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试读生词,纠正读音:奔、蝉、辙、延。
3、指名领读齐读生字词。
4、提问:这些生字词中哪些容易写错?怎样记住它们?
5、尝试听写。
6、组织反馈。
7、提问:在预习中,你用什么方法解决了哪些生词的意思?
8、齐读生字词。
三、 再读课文, ……此处隐藏19769个字……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2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的录音,出示<>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并描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
2 学生齐背<>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6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学设计13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
4.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播放<>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作业
背诵<>,并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