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防汛应急预案

时间:2025-11-18 22:41:12
乡镇防汛应急预案范文精华(6篇)

乡镇防汛应急预案范文精华(6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保不齐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为了尽可能减小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有必要提前进行细致的应急预案准备工作。那么优秀的应急预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乡镇防汛应急预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镇防汛应急预案范文1

为防御可能出现的大洪水,切实做好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各项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县防指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切实做好本镇的防汛抗洪工作,应对可能出现的大洪水,提前做好各项防守准备,并在洪水到来时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确保安全度汛,以保障全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区内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主要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国家制订的有关方针政策;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当涂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

1.3适用范围

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洪水、暴雨渍涝、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工作原则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2概况

2.1自然地理

2.1.1地理位置

塘南镇位于当涂县大公圩东南部,介于北纬31°34′-31°39′、东经118°24′至118°27′之间。西与石桥毗邻,南与乌溪接壤,东有南圩与高淳县胜利圩相连望,北连大陇。全镇总面积63平方公里。

2.1.2地形、地貌

大公圩和南圩地处青弋江、水阳江下游,境内圩区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地面高程约7-9米(吴淞口基面下同),堤坡平缓,地形平坦开阔。

2.1.3气象、水文特征

塘南镇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位于南北冷暖气流交会频繁的场所,水气通量大,降水多,降水季节性强,时空分布不均,5-9月为汛期,期间降雨约占全年降雨的70%左右。据历年气象资料,最大年降雨量1574.4毫米,每年6-7月属梅雨季节,平均梅雨量约300毫米,最大雨量在600-800毫米。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带来暴雨和大风,一般发生在7-8月份,风浪对河堤威胁较大。

2.1.4河流、圩内排涝沟渠分布

主要河流有南圩夹河、运粮河以及吴村大港、三条港等排涝沟渠。

1、南圩夹河、运粮河主要由青弋江、水阳江流域的洪水从此经过。全长约20公里,主干均宽约200米,河底高程约2.5米至4.5米。

2、主干河:吴村大港、三条港属于我镇的主要排涝沟渠,全长约8公里,穿越我镇境内东西,均宽150米,途径普新、吴村、凤凰、塘南、白马、邰桥、大姜等村,并连接全镇其它主要沟系,汇入金家涵排灌站

2.2社会经济

全镇总人口3.2万人,辖13个村1个居委会,260个村民组,全镇耕地4.7万亩。水产养殖面积2万亩。区内以种植棉花、小麦、油菜、蔬菜为主。2013年全镇工农业产值13.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

2.3洪涝风险分析

2.3.1建国以来,塘南镇共遭遇较大洪水8次,分别是1949年、1954年、1983年、1991年、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其中,1949年由于刚建国不久,各类水工程标准低,抗灾能力弱、溃破。1954年长江发生了全流域性大洪水,由于工程标准低等因素,在当时水位已降至11.60米,9月24日遭受大风,延续14小时挡浪抢险不及,致使溃口16处。1983年、1991年、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等发生大洪水,全圩人民依靠多年来建设的防洪工程体系,与洪水展开了顽强的搏斗,确保了安全度汛,创造了防汛抗洪奇迹。

2.3.2历年洪水特性

1954年长江全流域性大水,据分析约为五十年一遇。由于长江流域连续长时间降雨,长江水位自5月1日开始,持续上涨114米。塘南河由于受长江水位倒灌和顶托出现了历史罕见的高水位12.33米(塘南金涵站)。

1983年、1991年、1995年、1996年洪水都是受长江中游洪水和青弋江、水阳江流域共同影响,境内出现了高水位。尤其1983年水阳江洪水很大,水位达到12.56米(塘南站)

1998年、1999年受厄尔尼诺、太平洋副高环流异常等多种因素影响,相继发生了“娣妹水”,出现了降雨强度、河湖水位、水位涨幅、洪峰流量四个超历史,尤其是1999年7月1日水位高达13.32米(塘南金涵站)。2016年发生特大洪水,金涵水位高达13.38米。

2.4洪涝防御体系

2.4.1圩口、堤防

塘南镇位于大公圩境内,圩内有石桥、大陇、乌溪、黄池、护河、塘南6个乡镇。其中我镇大公圩防汛责任段11936米,堤顶高程14.5米,面宽8米,内外坡比1:2-1:3,内二台高8.5米,宽8米,坡比1:3。防洪标准大公圩20年一遇,南圩不足15年一遇。

2.4.2涵闸、泵站

全镇共有各类大小涵闸11座,其中引水闸(低闸)4座、排涝泵站出水闸和进洪闸(高闸),6座。高闸底板高程一般在7.0至9.0米,低闸底板高程一般在5.0至5.5米左右。

全镇共有各类电力排灌站8座,装机26台,2300千瓦。抗旱站1座,装机2台,40千瓦。

3组织体系与职责

3.1指挥机构

镇人民政府设立镇防汛抗旱指挥所(以下简称镇防指),负责组织、指挥全镇的防汛抗洪工作,其日常办事机构镇防汛抗旱办公室(以下简称镇防办)设在镇水利站。镇防指指挥长由镇政府镇长祖学明同志担任,镇政府分管负责人许齐任同志及党政班子成员任副指挥长,农业服务中心及派出所、财政所、农电所、卫生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3.2办事机构

镇防办负责防洪日常工作,协调指挥镇防汛抗旱指挥所内设各组的工作,组织防洪工程检查,及时掌握全镇汛情、工情;根据镇防指决策,具体统一调度全镇骨干防汛抗洪工程;组织拟定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并监督实施;排涝泵站调度运用办法;指挥、督促镇指挥所制定和实施防御洪水方案;指导、检查、督促受涝地区开展排涝;督促和指导有关单位组织清除河道、阻碍行洪的障碍物;组织、指导防汛应急抢险队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全镇防汛抗洪指挥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等。整理分析防洪资料,承办 ……此处隐藏10873个字……和发展态势等因素,依次划分为特别严重(Ⅰ级)、严重(Ⅱ级)、较重(Ⅲ级)、一般(Ⅳ级)四个预警级别。

3.1.2预警级别坚持动态确定原则,根据洪水灾害危害性和紧急程度,发布、调整和解除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3.1.3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要以各级政府的名义,通过广播、警报器、宣传车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及学校和警报盲区,应当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预防预警信息

3.2.1气象水文信息。当预报即将发生严重洪水灾害时,防汛指挥机构应提早预警,通知有关区域做好相关准备。当河流发生洪水时,积极联系区水文部门,雨情、水情应在1小时钟内报镇政府,为镇人民政府适时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3.2.2洪水灾情信息。(1)洪水灾情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受灾人口以及群众财产、农林牧渔、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电设施等方面的损失。(2)洪水灾情发生后,有关部门及时向防汛指挥机构报告洪水受灾情况,防汛指挥机构应收集动态灾情,全面掌握受灾情况,并及时向镇人民政府和上级防汛指挥机构报告。对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灾情,应立即上报,重大灾情在灾害发生后30分钟内将初步情况报到区防指,并对实时灾情组织核实,核实后及时上报,为抗灾救灾提供准确依据。(3)人民政府、防汛指挥机构应按照规定上报洪水灾情。

3.3预防预警行动

3.3.1预防准备工作。(1)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强全民预防洪水灾害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好防大汛抗大灾的思想准备。(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汛组织指挥机构,落实防汛责任人、防汛队伍和山洪易发重点区域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措施,加强防汛专业机动

乡镇防汛应急预案范文6

1、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做好我镇水旱灾害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工作,使水旱灾害处于可控状态,保证抗洪抢险、抗旱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xxx镇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镇范围内水旱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水旱灾害包括:大雨洪水、干旱灾害以及由洪水、地震引发的堤防决口、水闸倒塌、供水水质被侵害等衍生灾害。

1.4工作原则

1.4.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防汛抗旱并举,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不断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1.4.2防汛抗旱工作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

1.4.3防汛抗旱以防洪安全和城乡供水安全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1.4.4防汛抗旱工作按照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1.4.5坚持依法防汛抗旱,实行公众参与,专群结合。

1.4.6抗旱用水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程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

1.4.7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在防洪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组织指挥及职责

2.1组织机构

xxx镇人民政府设立防汛防旱指挥部(以下简称镇防指)。成员组成如下:

2.2工作职责

负责领导、组织全镇的防汛抗旱工作,拟订全镇防汛抗旱预案和行政区划的调水方案,及时掌握全镇汛情、旱情、灾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抗旱减灾措施,统一调控和调度全镇水利、水电设施的水量,做好洪水管理工作,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预防预警信息

3.1.1汛情信息

加强对当地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并将结果及时报送县防汛指挥部和相关成员单位。当预报即将发生严重水旱灾害时,镇防汛指挥部应提早通知有关区域做好相关准备。发生洪水时,雨情、水情应在30分钟内报到县防指,为适时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3.1.2洪涝灾害信息

(1)洪涝灾害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范围、受灾人口以及群众财产、农林牧、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工矿企业、水电设施等方面的损失。

(2)洪涝灾情发生后,镇防汛指挥部应及时向县防汛指挥部报告洪涝受灾情况,对人员伤亡等重大灾情在灾害发生后,应立即将初步情况报到县防汛指挥部,并对实时灾情组织核实,核实后及时上报。

3.1.3旱情信息

(1)旱情信息主要包括:干旱发生的时间、地点、程度、受旱范围、影响人口,以及对工农业生产、城乡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2)镇防汛指挥部应掌握水雨情变化、加强旱情监测,按照《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上报受旱情况。

3.2预防预警行动

3.2.1预防预警准备工作

(1)思想准备。加强宣传,增强全民预防水旱灾害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做好防大汛抗大旱的思想准备。

(2)组织准备。建立健全防汛抗旱组织指挥机构,落实防汛抗旱责任人、防汛抗旱队伍的监测网络及预警措施,加强防汛专业机动抢险队和抗旱服务组织的建设。

(3)工程准备。对存在病险的堤防、涵闸等各类水利工程设施实行应急除险加固;对跨汛期施工的水利工程和病险工程,要落实安全度汛方案。

(4)预案准备。修订完善各类预案和防御超标准洪水的应急方案,并开展预案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编制的效果,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

(5)物资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镇防汛指挥部应储备充足的抢险物资。

(6)通信准备。充分利用社会通信公网,确保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等信息及指挥调度指令畅通。

(7)防汛抗旱检查。实行以查组织、查工程、查预案、查物资、查通信为主要内容的分级检查制度,发现薄弱环节,要明确责任、限期整改。

3.2.3地质灾害预警

地质灾害易发区应建立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每个村、组和相关单位都要落实观测措施,汛期坚持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降雨期间,加密观测、加强巡逻,并落实信号发送员,一旦发现危险征兆,立即向周边群众报警,实现快速转移,并报县防汛指挥部,以便及时组织抗灾救灾。

3.2.4干旱灾害预警

镇防汛指挥部应针对干旱灾害的成因、特点,因地制宜采取预警防范措施。

《乡镇防汛应急预案范文精华(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