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
《枫桥夜泊》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第19课《古诗三首》。这首古诗具有写景细腻、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及语言生动的特点。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小学生虽已接触不少古诗,能初步体验到诗歌中的内容与情感,他们对古诗的学习大多处在“背诗”、“译诗”的阶段,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教学这首诗应适当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欣赏诗歌方法,即所谓“教是为了不用教”。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营造有利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来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注意培养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体验古诗的含蓄美、韵味。
3、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螺旋上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读懂诗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色,从中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4、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些方法。
【教学准备】
1、课件若干、vcd光盘。
2、学过的唐诗若干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凝神静听。
2、(音乐声渐弱)教师导入: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这是一首曾经流行大江南北的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意蕴总让人回味不已。你们还知不知道这首动听的歌曲竟会是出自一自唐诗呢?这首古诗仅仅描写了几处景物,但却透过简单的文字抒发了内心复杂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设计意图:以歌曲作引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导入学习主题。]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播放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并仿读。
2、回忆总结以往是如何学习古诗的.,出示学法。
3、小组讨论,自学。
4、全班交流。
5、通过配乐,师描述情景,学生体会意境。
6、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营造氛围,烘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古乐曲作背景音乐,通过有感情地诗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联想;以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景,引发学生的想象;通过多种交流,让学生表达自己的学习所得,加深形象。]
三、延伸拓展
1、妙笔生花
学生将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融入习作中,将古诗转化为现代文。
2、举一反三
收集秋天的诗,带有愁字的诗句,张继的诗及唐代诗人的诗,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扩大知识面。
四、美读诗歌,拓展延伸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2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1.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3.张继的诗作并不多,然而他却能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一样名垂千古,由此可见《枫桥夜泊》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
2.师范读。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汇报。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的感受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你感觉到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板书“景”)
出示自学提示: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用“——” 画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画出诗人听到的声音。
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师引导学生说具体生动)
师: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
生:愁。
师: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在诗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出笔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生批画读后汇报。)
4.适时品析“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秋处露秋寒霜降”霜只有在寒冷的季节里才会出现,说明此时天气已经很冷了。
师:一个“霜”字让我想起李白的一首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明明是在地上的,这里怎么说“霜满天”呢?张继怎么会感到满天都是寒霜?说明什么呢?(学生自己体会,齐读该行诗)
张继又听到了什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为什么明明是深夜诗人却写乌啼,岂不吵吗?(以动衬静)
师: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指名读)
5.品析第二行“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的`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江枫与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孤独、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6.学生读诗。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 ……此处隐藏28208个字……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