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方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乘方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乘方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从教材编排结构上,此节内容共3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后学习的,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也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计数法和开方及指数幂运算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节课学习可以让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感受化归及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背景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培养学生互相讨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热爱生活;感悟数学符号的简洁美;积极参加数学学习活动,增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 的乘方运算。
【教学难点】
1、建立底数、指数、和幂三个概念,并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一张纸。
【教法分析】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同学的合作帮助下,通过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学生的探索发现贯穿始中,整个过程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情感的成功体验。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
【学法分析】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参与整堂课的知识构建。在各个环节中进行观察、猜想、类比、分析、归纳,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为主,学会合作交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自己由“学会”变“会学”和“乐学”。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已学习了一个数的平方、立方运算。前面又学习了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现在所学的有理数乘方,只是在小学所学正数范围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所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在动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主动探索,敢干实践,勇于发现。学生间的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问题1、请哪一位吃过兰州拉面的同学说一说拉面的制作过程?(结合学生口述过程)多媒体展示
制作过程如下图(多媒体展示)
教师设法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解决。
引导:
1、这样经过几扣可拉出64根?128根?
2、能否用算式表示这种关系?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乘方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掌握积的乘方法则,并能够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会进行简单的幂的混合运算。
在推导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在运用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应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索过程,培养合作、探索问题的能力,以及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积的乘方法则的运用。
难点
积的乘方法则的推导以及幂的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幂的乘方法则是什么?
2.如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那么它的体积是多少?
如何计算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积的乘方的运算法则。
二、新课讲解
探究新知
1.思考: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你能根据前面的学习方法计算吗?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写出解答过程:
2.发现:
从上面的计算中你发现积的乘方的.运算方法了吗?换几个数或字母试试,与你的同学交流。
通过思考、交流,得出:(n是正整数)
要求学生完成法则的语言叙述和推导过程。
用语言叙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中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推导过程:略
3.思考:三个或三个以上因式的积的乘方,是否也具有上面的性质?怎样用公式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然后向全班汇报成果。
三、典例剖析
例1计算:
师生共同分析,教师板书,强调每个因式都要乘方,符号的确定,以及运算的步骤,培养学生细致、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例2计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作答,然后全班讨论交流,让学生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此题是幂的混合运算,正确分析计算步骤,正确使用运算法则,注意符号运算是成功的关键。
四、课堂练习
基础练习
1.计算:
2.下面的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3.计算:
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错误,组织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对于第2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导致错误的原因。第3题是混合运算,要分析运算步骤,处理好符号。
提高训练:
3.计算:
五、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幂的运算法则,交流解答运算题的经验,教师对课堂上学生掌握不够牢固的知识进行辨析、强调与补充,学生也可以谈一谈个人的学习感受。
六、布置作业
1.P40第3题
2.计算:
乘方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推导幂的乘方法则,并还能运用幂的乘方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幂的乘方与同底数幂的乘法的正确区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现实事物如正方体的体积的认识初步了解幂的乘方的形式,体会幂的乘方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自主发言,渗透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情介绍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学习了乘方的意义﹑幂的意义以及
同底数幂的乘法,幂 ……此处隐藏9566个字……则可以逆用”等)
(3)你能用几句顺口溜来概括本节所学知识和注意事项吗?(参考:幂的乘方有法则,底数不变指数乘;区分法则很重要,正反两用才入道。)活动七:完成作业,回味新知
必做题:教材第104页习题14·1第1题的
3、4两个小题。
附加题:
1、计算:(1)a2·a4+(a3)2(2)(x3)2·(x4)2
2、比较大小:233和322
乘方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进一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明确行、列定义、乘和乘以。课件、红笔1只、每人3张的图片、拍一张浪费粮食的照片。
教学预设:
课前谈话:
(1)自我介绍。我姓周,不是猪。名叫俊杰,识时务者为俊杰。你们叫我什么?我跟你们数学老师有什么不同?今天我给大家上课,你们想说的时候敢不敢说?想笑的时候敢不敢笑?想睡的时候敢不敢睡?
学生做自我介绍,做学校的介绍。
(2)近段时间你们学校都举行了哪些活动?
一、创设情境,探究新知【约18分钟】
1、收集信息
师:你们的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啊。最近,我们学校也举行了艺术节演出活动,我这里有一张艺术体操队同学表演的图片(课件出示1个方阵的图片)。
(1)猜猜看,这样一个方阵里面可能会有多少人?指名几个猜。
(2)这样猜很盲目,现在我给你提供这样一个信息(课件出示每行有4人),你认为会是多少人?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是4的倍数。你们怎么都猜12、14、20这些数字呢?
预设:因为一行是4人,可能有5行。评价:你真会观察。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文字“一行有4人”,
(3)到底谁猜对了呢?让我们来看一看,现在知道有几人了吗?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个方阵有5行”,
师:看来,要想解决问题,必须收集必要的信息。
(4)参加演出的还有2个方阵(课件出示其余2个方阵)。
2、提出问题
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3个方阵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吗?好的,看要求。
3、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安静独立地思考,想一想能有几种方法解决,把方法写在本子上。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2)利用学具摆一摆,跟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汇报交流。
(1)派代表上台展示算法,并用学具进行演示。代表先说算式,师板书,再讲思路。
边说思路边用笔在图片上划一划。
(2)谁听懂了他的意思?他的这种方法是先算什么的?你能上来指着图说一说吗?
(3)还有不同的解决办法吗?学生汇报,师同时板书:
①5×4=20(人)②4×3=12(人)③5×3=15(人)
20×3=60(人)12×5=60(人)15×4=60(人)
(4)刚才,我看见有人是这样写的:5×4×3=60(人),可以吗?
5、比较提升。
(1)师: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我们得出了这样3种方法。(课件出示3种方法)。
(2)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预设:答案相同,都用乘法计算(揭题)
不同点预设:方法不一样。方法怎么不一样?第一种方法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评价语: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像这样要用乘法来解决的问题可多了。
二、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牛奶问题。(不同策略,解决问题)【约7分钟】
学校后勤部运来了一些牛奶给参加演出的同学,其中这一堆是送给参加演出的60名艺术体操队员的,如果每人一瓶,够吗?(课件出示堆成一堆的牛奶)。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查找信息。这里有信息吗?你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张图片的内容吗?
(2)有了信息,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了。请大家在本子上写一写。写完后,再想一想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3)指名上黑板写一写。
(4)全班交流。
评价语:同学们真棒,同一个问题,不仅能自己收集信息,还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浪费问题(选择信息,解决问题)【约7分钟】
(1)演出结束后,在同学们吃中餐的时候,老师在教室门口拍到这样一张浪费粮食的照片(课件出示浪费粮食的图片)。
(2)现在我想知道我们学校一个星期大约浪费多少千克粮食?需要调查哪些信息?
(3)师:好的,我已经收集了下列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认为需要用到哪几个信息?
信息:1)共有6个年级。2)共有40个班级。3)每个班级每天大约浪费粮食3千克。4)一个星期有5天在学校就餐。
(4)这3个信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5)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利用计算结果,对学生及时进行节约教育。
评价语:看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非常重要,而且同一个问题还可以选择不同的信息来解决。
3、钢笔问题(方法最优化,解决问题)【6分钟】
(1)师: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笔奖励给节约之星,共有4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2名节约之星。
大队委员来到文具批发市场后,得到如下信息:
第一家商店:每支8元。
第二家商店:每支9元,如果购买100支或100支以上,每支6元。
(2)让你选择,你会选择到哪家去买?
(3)学生算好了,现场选择。选第一家的举手,选第二家的举手。
(4)全班交流。
评价语:我很欣赏你们,不但能用乘法解决问题,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最优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约2分钟】
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是怎么做的?先是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然后选择有价值的信息,多策略地解决问题。
谢谢你们帮我解决了我们学校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要代表瓯海区实验小学的全体同学欢迎你们到我们学校去做客。今天我们是新朋友,明天我们就是老朋友了。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
①5×4=20(人)②4×3=12(人)③5×3=15(人)
20×3=60(人)12×5=60(人)15×4=60(人)
5×4×3=60(人)4×3×5=60(人)5×3×4=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