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通用15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有写事迹材料的经历,对事迹材料很是熟悉吧,事迹材料可以起到引导良好风气、推动工作、激励后进的作用。那么相关的事迹材料到底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田义华
田义华,女,广元市元坝区沙坝乡红寨村九组村民。2008年9月,在外打工的田义刚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经过医院诊治,医院提出要延续生命必须换肾。对田义刚来说,如果不能早日进行肾移植,他的生命只能以分钟计数了。当他的妹妹田义华得知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哥哥。她的决定遭到其丈夫坚决反对,并提出捐肾就离婚。田义华没有因此而改变,一方面她不断和丈夫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自己决定;此举终究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她不仅捐出了一个肾,还把全部存款拿来支付换肾手术费用,拯救了哥哥的生命。田义华也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其公公去世得早,丈夫又长年在外打工,她便担负起了照顾孩子和患病婆婆的重担。婆婆一直以来身体不太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口齿不清楚,行动不便。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田义华悉心照料着婆婆,毫无怨言,无悔付出,为老人喂饭,梳头,端屎端尿……十多年如一日,直到婆婆去世。她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婆婆的老年生活,她用自己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吉克毛尔
吉克毛尔,女,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水井村村民。26年来,作为儿媳的吉克毛尔一直默默守护在婆婆身边,像亲生女儿一般给予婆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上世纪八十年代初,18岁的吉克毛尔与老实憨厚的汉族小伙张文贵结为夫妻。她心里一直坚守着“当一个好媳妇、好老婆、好母亲”的信念,从嫁进张家那一天,吉克毛尔便把婆婆王席章当做自己的亲妈一样。每天早晨给婆婆梳头、晚上打洗脚水,成了她的“必修课”。年老体弱的婆婆突因疾病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她就一直服侍卧床的婆婆,坚持每天给婆婆喂饭、洗脸、擦洗……婆婆每月要按时送医院复查病情,由于家离医院比较远,婆婆又晕车,因此,每次婆婆生病,吉克毛尔都会背着婆婆翻山越岭到几公里外的医院看病,常常一走就是10多公里,来回就是一整天。而挂在她嘴边的话永远只有一句“她不重,就六七十斤”。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竟然一天天地康复起来。婆婆提到媳妇赞不绝口:我有今天,亏得我家的好媳妇啊。曾荣获乐山市“十大孝子”、“中国好人榜”好人等荣誉称号。
唐金凤
唐金凤,女,遂宁市船山区新桥镇人。一名出生在遂宁农家的普通80后女子,她在明知男友身患绝症、可能生命短暂之时,毅然拒绝男友的分手要求,主动求婚,携手新郎一起步入婚姻的红地毯,甘愿厮守一生,演绎了一幕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2008年,船山区新桥镇的唐金凤与李应辉相识相恋。2009年12月初,李应辉突然被查出身患肝癌,已到中期。在男友被查出病情半个月后,一场温馨而感人的婚礼在他们老家举行,诉说着她的爱情誓言:她要与身患肝癌的爱人不离不弃,相伴一生!爱人至真至善至美的抉择,给了李应辉重新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勇气。目前,李应辉的病情已基本稳定,二人婚后生活十分甜蜜,并计划明年要一个孩子。唐金凤最大的心愿就是:“不管未来的路怎样,我都愿意和老公相守相依,一直走下去。”曾荣获“大爱遂宁”感恩奉献人物荣誉称号。
马俊平
马俊平,女,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世都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与命运的挑战中高高地昂起头,用爱心与孝心感动了众人,用一个女人朴实无华的情怀,书写了孝老爱亲的人生履历。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马俊平的丈夫李孟海常年工作在巴山深处。17年来,她用自己不到1.5米的身高、不足80斤体重的瘦弱身躯,挑起了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婆与瘫痪在床的大姑子的重担。公公住院期间,她每天早上不到六点就起床,到医院陪公公做化疗,陪他说话聊天。为了照顾好瘫痪的大姑子,鼓励并支持她学习蜀绣,马俊平每天坚持送她上课,推着轮椅陪她散步、聊天。在婆婆突发心脏病住院期间,她起早摸黑照顾她,主动学习按摩技术,每天给老人抚胸捶背,暖手按脚。因为马俊平的辛勤付出,一家人其乐融融。曾荣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感动航天职工家属”荣誉称号。
林兴聪
林兴聪,男,绵阳市安县高川乡甘沟村村民委员会文书。地震夺走了林兴聪相濡以沫22年的妻子,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岳父、岳母。地震也夺走了村民李荣香老实忠厚的丈夫,留下了李荣香的父母和婆婆,还有一个15岁的孩子。他们在震后相遇,无须做媒,也没有嫁妆,就这样两家合成一家,组成了安县灾后首个重组家庭。从此,他们各自带着亡妻和亡夫的父母和子女一起生活。结婚后,他们一同约定彼此可以将逝去爱人的照片放在身边,5位老人,3个孩子,均不分你我,视如己出。对照顾老人、供养孩子,林兴聪有他的秘诀:尊重老人、客气点,多走动、多沟通、多拿点零用钱。林兴聪的诚恳善良让李荣香的孩子和他特别亲,她的儿子现在有什么事都不告诉李荣香,而是直接跟他这个新爸爸商量。而李荣香的妈妈提到他,总是赞不绝口:“林兴聪可好了,像亲儿子一样对我。”曾荣获绵阳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包天阳
包天阳,男,西华师范大学学生。来自射洪县太乙镇的一个小山村,是西华师范大学大二的'一名学生。1998年,母亲由于不慎跌倒,导致尾脊骨断裂,年仅九岁的包天阳开始独立照顾母亲近13年。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上学,同时还兼顾家里的农活。2009年,对包天阳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辛苦学习的包天阳终于拿到了高考成绩单,被西华师范大学录取,在学校领导与爱心记者的关心下,他和母亲一起踏上了求学之路,他一如既往地照顾着母亲,对母亲不离不弃。为了补助家里的生活,给母亲买必须的药品,包天阳总是利用假期参加各种兼职,挣取所需生活费。虽然生活的担子很重,但是他没有放弃学习,努力把自己的学习搞到最好,并且在班上担任青志协委员,为班集体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曾荣获西华师范大学“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
黄惠君
黄惠君,女,成都崇州市王场镇东风村二组村民。1987年与冯兴国结婚后便走进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婆婆身患耳残和语言障碍、其哥哥精神失常、两个弟弟残疾年幼。23年来,她无怨无悔地同丈夫一道承担起这个家庭的全部责任。她在家一面悉心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哥哥弟弟,一面开展副业,用挣来的钱供两个弟弟读书上学。1993年,黄惠君为了帮助弟弟成家,把房子让给两个弟弟住。1995年大弟在他们的帮助下喜结良缘。2000年,在黄惠君夫妇的帮助下,小弟也组建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庭。2003年,弟媳病逝,留下了一个只有七岁的侄儿,从此以后,她一直把侄儿视若己出,精心照顾。2006年,看到自己母亲和继父住的老房子十分陈旧,就从有限的打工收入中抽出二万余元为二老翻修了新的住房,并为母亲买了农转非征地 ……此处隐藏18596个字……,也是做人的根本。"她的一双儿女也总说:"妈妈的一言一行就是我最好的榜样"。王义霞是儿子和女儿的第一任好"老师",在他们的成长中托起一片风帆;她用真爱全心支持着丈夫的工作,为丈夫奔波忙碌,是丈夫生活中温馨的"港湾",在她身上无处不展现着一个东方女性的美德:善良和贤惠。
王义霞同志她就像一棵大树,在炎炎夏日里为每一个路过树下的人默默送去一片又一片绿荫,没有表白,不求回报。放飞希望,自己却总是守巢。面对别人的称赞,她总是腼腆的一笑说:"这些都我应该做的呀"。最简单的话语,表达出的却是最崇高的品质。王义霞用自己一言一行诠释着一个孝顺的晚辈、一个伟大的母亲,一个贤惠的妻子最无私的奉献,在她身上我们也看到了中华民族最光辉的美德。(高丽媛)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4xx是已退休10年的老蒙医。他退休不退志、退休不退职,发挥余热受到各界群众的好评,同时也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时刻放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中。
退休之前他是一名蒙医,是搞专业技术工作的。退休之后他深深感到党和国家的大事与自己息息相关。因此他每年花几百元订阅报刊杂志,每天花大量时间读书看报,把学习与思考当做一种乐趣。有人说:“你退休了还看报学习,花那么多精力干什么”。他说:“人退了工作,但思想不能退,要走好人生之路,就要活到老学到老”。几年来,他勤奋学习的同时还向报刊撰写了近百篇文章他用蒙文写了许多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发表于《xx日报》等,受到了报刊、读者好评。xx年又在青海的《柴达木报》上发表了《作者简介》,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他的情况。
他是我县高级职称,资历深厚的`老蒙医。他退休之后好多牧民及城镇居民都找他看病,让他得不到片刻休息。但他顾不上休息,病人随来随诊,对老、弱、病残者,他到病人家里去看病,但从来不收任何出诊费用,都是义务看病。他虽然退休了,依然关心单位的发展。给单位写了许多有关民族医药方面的材料,帮助解决了青年蒙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年他又写了《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医药志》一书,不收任何稿费。
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一直与各邻居及社区居民友好、和睦相处。他的二儿子是县上领导干部,儿媳也是党城派出所科级干部,他们平时的工作很忙。但是二位老人没有任何怨言,给他们做饭看孩子,让他们放心工作,同时又照顾双方的老人。双方有两位高龄老人,妻子的母亲92岁,已经卧床不起两年多了,自己的母亲现年97岁在孩子家住。他们老两口每天两头忙,细心照料老人,尽心侍候,为二位老人洗衣做饭。二位老母亲体老多病,因此,在饮食方面,即要注重食物搭配又要注意营养补给。晚上能使老人睡个安稳觉,他们平均一宿起床查看三四次,全身心的照顾母亲是他们老两口生活的全部。他们夫妻二人为尊重母亲的生活习惯,让老人们按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他们尽量去配合。老年人喜欢回忆过去,一件件事情老母亲总是喜欢重复诉说,每次他们都用心倾听,耐心安慰,使老人感受到子女的关爱,因此,他们家的2位老人成为全县少有的高龄老人。
他平常除了照顾90多岁的两位老人外,还帮自己的子女看管孙子,更对周围邻居关怀备至。他家住的楼房没有搞卫生,他就主动打扫,楼道灯容易坏,他为了方便大家,经常更换坏了的灯泡,邻居忘了带钥匙出门,进不了家门,他就请进自己家坐坐,等他们回来。他们住的楼房门前没有晒被褥的地方,他主动拿起铁丝和木棒在楼门口搭起晒杆,方便居民们。冬天下了雪,他就早早起床,主动扫雪,给居民通行带来方便。这些事虽是一件件一幢幢小事,却受到居民们的赞扬,受到邻居们的尊重。好多居民说:“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好心肠的人,经常为别人办好事,不求任何回报”。
孝老爱亲个人事迹材料15xx,女,汉族,出生于1981年2月,就职于xx中学。
她对待公婆就像自家父母。婆家生活不是很宽裕,公婆在生活生活上比较拮据,指导子女在外打拼也不易,从不开口要求什么。所以每次回家她都会细心观察,悄悄给婆家添置生活用品;她还会跟老人一起劳作,和老人聊天,在聊天中了解老人的需求、喜好,甚至是一直未达成的心愿,只要是有能力满足,她从不吝惜金钱,只为给家人他们需要的,喜欢的,乃至盼望已久的。
在对待子女上更是注重言传身教,自学家庭教育和心理学。注重子女的自主意识,生活能力,学习兴趣,尊老爱幼等品质。更是带动兄弟姐妹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家风家教。在平凡的生活中,在事无巨细中孝老爱亲!
在家好儿媳,在校好老师——xx县中学老师xx ,xx老师在家是一名好儿媳,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在校是一名好老师。她时刻不忘自己的角色,在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校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关爱学生。
一、尊老爱幼,家庭和睦
古训有言: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是营造幸福家庭的`基石。在对待长辈方面,她总是坚持正直做事,友善对待老人。平时对长辈嘘寒问暖,关心她们的生活起居。每次全家人一齐吃饭时。她总是把好吃的菜往老人碗里夹,让老人多吃点。上街时,也会惦记着给老人添置新衣服、新鞋子。为了照顾家人,她每天5点多起床,整理家务,打扫卫生,为家中老人和孩子准备早餐,所有事情忙完之后,她又要匆匆忙忙赶着去上班。为了让老人身体健康,她经常会买些水果、钙片等营养品,让老人增加营养、滋补身体。有空时,她会带着孩子和老人一齐散步、聊天、重大节日和老人一齐庆祝。家里有重活的时候,xx老师都要抢着自己干,不让老人累着。正因为如此,她的老人也同样关爱、体谅她。在她的家庭里,虽然每个人的年龄、辈分、性格、文化、志趣等都各不相同,但是家庭中很少出现矛盾冲突,大家能互相体谅,尊老爱幼、宽容谦让,互相理解、尊重、关爱。
二、全心投入,重视孩子教育
健康的家庭需要一个健康的环境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和延续。xx老师作为母亲,慈爱但不溺爱,在照顾孩子生活的同时,还担负起教育孩子成才的重任,的重要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言专身教,以父母本身的行为让她从小就生活在充满正能量的氛围中,从而感受到:人活着要有追求,要有,要有境界。她要求她的孩子尊重老师、同学;在家中,教育孩子要尊重家长;在公共场所,要孩子自觉遵守公共道德,从小使孩子树立爱心和正义感。所以,一向以来,孩子都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学习、待人接物。
三、精耕细作,精细管理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思想教育就好比三军的粮草。张老师以她多年的工作经验,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总是会透过各种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张老师还别出心裁在班级设立了知心姐姐信箱,为学生开设一条能够倾诉保密又得到保护的途径,及时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刘慧同学性格内向,平时与其他学生来往不多,显得孤僻郁闷。一天,他写信给张老师说:看到其他同学与朋友一齐游戏,学习,我好羨慕啊!老师,大家为什么不喜欢我呢张老师找他聊天,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特长,鼓励他主动与其他孩子一齐玩。班队课上,张老师让刘慧展示了自己的特长,这让刘慧自信大增,也让其他学生重新认识了他。许多学生愿意与刘慧一起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