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疾人养羊事迹材料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事迹材料吧,从先进对象的形成和内涵上来分,事迹材料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材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残疾人养羊事迹材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残疾人养羊事迹材料1今年55岁、体重只有25公斤、身高150厘米的残疾人xxx,是靖西同德乡七联村上峒屯村民,他身残志坚,发展黑山羊养殖,实现了致富梦想。
xxx看到七联村一带水源充足、草类茂盛,符合黑山羊的养殖条件,就从20xx年开始,花费5000元买进20只黑山羊,开始了他的黑山羊养殖致富梦。因为不识字,为掌握黑山羊养殖技术,他叫弟弟找来相关书籍一点一点教他。学会黑山羊的养殖技术后,xxx亲自看护,给黑山羊打预防针、喂药,细心护理,降低了黑山羊的发病率,从而提高了黑山羊养殖的'成活率。
如今,xxx饲养山羊已有小规模,获得了很好的回报,每年出栏100多只羊,养羊收入三万元,加上经营小商店每年一万元的收入,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残疾人养羊事迹材料2xxx,肢体二级残疾人,家住南通市如东县河口镇立新桥居委会24组,自主经营如东群伟牧业有限公司。她在不满周岁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有一条腿无法正常行走。“经常走着走着就跌跟头,非常不方便,但能怎么办呢,只有克服困难去干”凭借着勤劳、坚韧的品质,xxx靠着一双拐杖,卖过豆腐、绣过花、喂过猪、养过羊,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见到xxx时,她正在羊棚里给羊喂食。
xxx刚开始养羊的时候,一共买了3只羊,没几天就死了2只。“把食槽刷得可干净了,水都是特意打好了拎过去给它们喝,小羊也拉肚子,怎么好好的就死了?”为了弄懂养羊的门道,她开始钻研养羊技术,除了在家里自学看书,还参加培训班,跟老师讨教。为了养好羊,她可花了不少的心思。
“今年市场因为疫情,每斤羊约14元,我就一只都没有卖,留着繁殖子羊。我觉得养殖业要守得穷、耐得富,不能一哄而上”xxx说。
事实证明xxx说的是正确的。很多人把羊全部卖了,现在家里没有羊了,而他家里现在光小羊就有150只,另外还有后备母羊。等过了疫情,小羊就长大了,卖掉后仍能保持羊群的总数不减。
其实,养殖业很辛苦,刮台风时要加固棚舍,保证羊的安全;天寒时要做好保暖,预防羊生病。并且,为了保证草的供应,xxx还要在自家的七八亩田里种上大麦,好把大麦的'秸秆留着给羊吃。
除此之外,xxx是村里第一个响应环保治污的养殖户,在政府没有大规模号召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行动了。
xxx的儿子吴伟伟今年36岁,原本在上海工厂,在母亲的影响下也回了家乡,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如今,xxx已经不满足于300只羊的规模,接下来她还要扩大到700只羊,仍然采用自繁自养的模式。她坚信要把自家的养殖业搞得红红火火的,这样生活也能越来越好。
残疾人养羊事迹材料380后养羊达人、全国优秀农民工、致富带头人……在老刘的身上,闪耀着诸多光环,但人们大多会忘记他是一名残疾人。猴年春节,当人们陶醉在阖家团圆、走亲访友的幸福与快乐中时,博白青年老刘选择了坚守在羊圈里,用辛勤的劳动,把春节过得更有意义。
今年春节,天气格外好,每当太阳升起,老刘便很自然地重复8年来形成的工作程序:检查羊圈、割草、打草、混合饲料、打扫卫生、放水、观察羊吃饲料。
对于养殖户来说,最怕的就是羊生病。前两个星期天气寒冷,羊容易感冒、发烧,在喂食时他仔细观察每一头羊的进食情况,生怕出现一点点问题。“你看我这几头母羊长得特别好,过几天就产仔了,还有这边的这20多头毛色油亮的小羊羔,都已经被预订了。”老刘向客人介绍。
据了解,许多返乡农民工和客商利用春节期间来到老刘的养羊基地参观学习、洽谈业务,大年初一至初四基地就接待了60多人,卖出种羊20多对。
今年33岁的老刘出生在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茅坡组。1999年的一场意外,让他永远失去了右手,但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在20xx年10月,他多方筹集资金3.5万元,利用当地农村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家乡创办了当时博白县第一个种羊场——广西博白县桂源农牧有限公司。
如今,老刘的羊场已发展为集研究开发山羊品种改良、生产、繁殖及供销一体化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大型养殖基地,总占地面积300多亩,拥有6个品系的努比亚种羊800多头、标准化羊舍7间共2800多平方米、生态草场200多亩,实现年产值500多万元,带动养殖户100多户,解决了近10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去年以来,不少村民瞄准了老刘“把羊当猪养,把草当粮种”这一套脱贫致富的法宝,成群结队来取致富经,甚至还有来自广东、贵州、湖南、重庆等地的1000多名养殖户前来学习山羊圈养术。
去年年底,老刘还承接了一个自治区级的残疾人阳光扶贫项目,作为江宁镇残联副主席的他,要负责带领100名残疾人脱贫致富,任务一点儿也不轻。就连春节期间,晚上仍有养殖户打电话来咨询,即便是跟他没有业务往来的陌生养殖户,他都一律倾囊相授。
就在春节前一周,老刘从玉林市人社局获悉,他获得了度“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玉林市只有两人获得这项殊荣。
目前,落户在该公司占地40多亩、总投资600多万元的“自治区标准化种羊示范基地”项目正在建设中。老刘表示,基地建成后,他将在该基地投入20xx头种羊,不断促进养羊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今后还会发展羊肉深加工,发展卫生、安全、健康的食品,将羊产业做大做强,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残疾人养羊事迹材料4弋阳县漆工镇烈桥村委会位于县城北面,东面毗邻横峰葛源。弋阳县考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位于这里,负责人xxx的衣服上、裤腿上到处都是泥土和草,他正在给他的500多头羊喂草料。
xxx家养的是湖羊和山羊,毛色油亮,动作灵巧,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有“标记”,是打“预防针”留下的。羊儿们住的是“楼房“,类似于吊脚楼,粪便通过”楼板“的空隙排到“吊脚楼”下。“有五百多只哟,喂不赢,一天没得闲!”xxx从他的草莓基地到葡萄基地再到养羊基地,每一处都已熟络,忙得不亦乐乎。
冬季正是吃羊肉的好时候。这些羊儿可是宝贝,xxx介绍,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他的一只成年羊可卖1000多元,这还是平均价,品相好的价格更高。粗略地算下来,今年冬天羊儿卖个10来万不是难事。xxx养羊的时间不算长,也就2年,曾经因为养牛他栽了跟头,2年就损失了45万元,对于一个山里的农民来说,攒点钱不容易,这可能意味着再不能翻身。可后来,靠着养羊,不服输的xxx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养羊的.启动资金来自于弋阳县残联的无息贷款。xxx用这笔 ……此处隐藏5178个字……1名残疾人,辐射带动20名残疾人。
“残疾人家庭养牛很费劲,我把散户的牛集体代养,减轻他们的困难,还可形成规模降低成本,小牛出栏后的大家的分红也多了。”小赵说。
今年51岁的陈庆学是入股合作社的残疾人之一,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和妻子都是多重残疾,家里的四个孩子都还在上学,此前他一直靠务农勉强维持家里的生活。
“入股后既解决了我家大部分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年底还能分红3万多元,在合作社放羊每月还能拿到2400元工资。”陈庆学高兴地告诉记者,他还在合作社代养了2头牛,母牛产下的小牛长大后,每年还可收入1万多元。
残疾人养羊事迹材料94月10日,海拔600多米的涪陵区蔺市泡桐村还有些冷,穿着单衣坐轨道上山,只觉一层加一层的冷。不过,在山顶的泡桐村,老尹每天下午两点出门放羊,雷打不动。
他的衣服上、裤腿上到处都是泥土,拿着一根长竹竿,嘴里吆喝着“回来”、“这边走”,对两百多只羊发着各种口令。妻子小魏也相似装扮,他在羊群这头,妻在羊群那头,浩浩荡荡。
泡桐村的放羊人,一家喂了两百多头羊
一水的黑山羊,毛色油亮,动作灵巧,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有“标记”,是打“预防针”留下的。羊儿们住的是“楼房“,类似于吊脚楼,有两座,粪便通过”楼板“的空隙排到“吊脚楼”下。
“有两百多只哟,喂不赢,没得地势,有地势我还想多养点呢!”老尹笑眯眯的,虽然走起路来有些一瘸一拐,但是行动迅速,有一只羊特别调皮,喜欢“掉队”,他的声音和竹竿总是及时出现在“调皮羊”的周围。
从家里出发,夫妻俩给羊儿们规划好了路线,路过的庄稼地已围好了护栏,树林、竹林、鱼塘、山坡,每一处都已熟络,还有些许的羊粪。
这些羊儿可是宝贝,老尹介绍,按照目前的市场价,他的一只成年羊可卖1400元,这还是平均价,品相好的价格更高。粗略地算下来,这两百多头羊儿卖个30万不是难事。
只几分钟,他们穿过庄稼地小树林,经公路跨越了美心红酒小镇泡桐村生态度假村的葡萄园,来到一处水草丰美的小山坡,这里还有一些别有风情的小房子。再过约半小时,坐索道下山时可以看到夫妻俩在悬崖的山坡上,山羊散布各处,满山绿草中,别有一番风味。
为了练腿也为了找到新营生,他开始养羊
老尹说,自己今年52岁,他与羊儿结缘,全是因为自己的这条腿。
此前,和其他人一样,老尹的腿也能健步如飞。他是个大个子,也比较勤劳,外出务工,在工地干活,收入不错,日子自然过得也不错。
然而,不幸却悄悄来了:20xx年,一个沉闷的午后,他在福建的`工地工作时,一块巨石向他砸来,他失去了知觉,等到醒来时,人已在ICU,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多次手术,才能下床,但留下了腿疾,走路一瘸一拐,逢下雨天或走累了还会疼。
眼看着年事渐高,加上腿脚不便,家里又是正需要他的时候,各种压力接踵而至,考验着这个中年男人。20xx年,回到泡桐村,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养羊。
启动资金来自于政府的无息贷款,一共贷了3万元,第一批喂了45只羊。当时,他的想法也比较简单:一个是没有其他成本,就靠自己放养,二个是可以练一下自己的腿,不能就此消沉下去。
第一年没有啥收获,只卖出了3只羊,销售渠道没有打开,养的羊儿们倒是繁育出了更多的小羊,但规模还是不够大,老尹和妻子虽然努力,但上有老下有小,他们过得也很艰难。
获助后打开销路,扩大规模带动村民致富
原先,老尹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养的羊也不多,也没有什么心思打理。可是,生活并没有亏待他,在寻找销路时,他第一个想到了放眼望去就可以看到的彩色房子,那个AAA级景区美心红酒小镇。
先是红酒小镇准备在泡桐村打造生态度假村,种葡萄、修索道,开设脱贫攻坚集市,工作人员看老尹在养羊,觉得这既是村民的好产业,也不妨成为将来度假区的一道独特风景,支持他养羊。
红酒小镇的餐馆提出找老尹买羊,交易很快达成,比他之前打听到的价格要好,是市场价。打开了销路,老尹很高兴,自此开始了跟景区的合作,还扩大了养殖规模。
“我与景区餐馆留了电话,他们要羊子,我就送过去。”后来,老尹的养羊规模扩大,对方又帮他找销路。这两年,通过美心集团牵线搭桥,他还把羊肉卖到了重庆主城,自己不用出路费,加上价钱好,赚了不少。
他说,自己现在都有些“养不赢”了。
这两年,随着合作的深入和对养殖业的进一步熟悉,老尹二话不说,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他还雇用了村里的两个人,一个是五保户,一个是残疾人,帮忙放羊、养羊杀羊,带动了两人脱贫致富。”他们来干活,我给他们市场价,绝不亏待他们。“
不仅如此,夫妻俩还搞起了其他经营。索道开通以后,”云上农夫集市“吸引了不少村民去卖土货,妻子小魏做糍粑做得好,前不久就买了个糍粑机,有空时就去集市叫卖。
夫妻俩的故事,也感动了许多人,获得了许多荣誉。老尹被评为重庆市涪陵区20xx年度脱贫攻坚成绩突出个人,小魏也获得20xx年涪陵区最美巾帼脱贫能手,前不久,老尹还作为全市拟表彰的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被公示,目前还在公示期。
残疾人养羊事迹材料10在河曲县刘家塔崔家第一村有个叫老秦的残疾人。他身残志坚,用坚强的意志拼出了一条致富路——办起了自己的养羊场。
1963年,老秦出生在崔家第一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4岁那年,由于家庭困难,他外出去宁武一带煤矿打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次下井时,他的腿不幸受伤,限于当时的医疗卫生条件,他落下个终身残疾。
古语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过了几年,家里人开始给他张罗亲事,由于残疾,加上家贫,不久,他与一个智力残疾的女人结为夫妻,但是“屋漏偏遭连阴雨”,婚后,一儿一女均为智力低下的残疾人,生活的磨难、家庭的贫穷,简直快要把这个七尺男儿摧垮了。
然而,性格倔犟的他不愿意向命运低头,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20xx年,在精准扶贫政策的`帮助下,老秦发现,全村现在养鸡户、种地户非常多,但养羊户几乎没有,是个致富门路。随即,老秦和村干部、驻村帮扶干部商议着自己养羊,想借助这场精准扶贫的东风,彻底改变这个贫穷、落后的家庭现状。
随后,通过村里的大力支持,帮扶人的联系帮助,老秦跛着腿跑扶贫办、跑银行、跑乡政府。经过1个月的奔波,在扶贫办的支持下,加上自己多年种地的积蓄,以及向朋友亲戚筹借,共集资了两万元,买回了60多只羊。他看着活蹦乱跳的羊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老秦的精心管理下,他的母羊繁殖良好,到现在,每年出栏羊羔10多只,存栏100多只。凭着诚信经营理念及精明的头脑,年可获纯利润6000元以上,基本保证了脱贫的目标。
他平时一边养羊一边自学养殖技术和营销方法,多次请专业技术人员和饲料厂家技术员进行指导,严格执行防疫、消毒措施,羊场内外定期消毒,杜绝传染病发生,减少了羊的死亡率。
谈到未来,老秦计划扩大经营场所,多养一些种羊,不仅自己致富,还要带动一批残疾人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