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教学设计

时间:2025-10-17 20:29:14
《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国论》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国论》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六国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课文,是高二第一篇文言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高二上学期文言文按时代编排,本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

《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 明确提出了“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现行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后两中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却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认识,错误以为文言文教学就是仅限于高考《考试说明》中(能力层级b)的培养。从而忽视了(能力层级c)、(能力层级e)的提高。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下降,不能真切“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充分的“吸收中外古今优秀文化的营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课文中词语的积累和文章的背诵

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和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天下兴亡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教学难点】

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转变

【教法设计】

引导——启发——点拨

要在开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文言文的旧习,使学生明白“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只是简单翻译、背诵。而是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学生转变观念后,可启发学生以一篇议论文的观点来分析文章,对不明确的问题适当适时点拨。(可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辅助工具)

【学法设计】

分析——归纳——联想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师引导题解

教师朗读课文,并提示学生注意文字音义。

学生概括翻译课文

朗读全文,进一步感知整体内容

总结 :从我们以上的学习了解到,我们学习文章一定要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哪怕只是略知大意,对于理解和记诵都是十分必要的。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帮助学生明确文章论点及提出论点的方式及论证的方法

引导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新演讲

今天的“5语伦比新演讲”该谁了?好,欢迎李君!

李君演讲略。

很好!同学们送给她的掌声说明李君的演讲成功了。其实,无论是说话,写文章,作演讲,要能打动人心,无外乎三样东西:理、情、才(板书)。尽量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才动人。作为文科生,希望我们能在这些方面多做学习和积累。

(一)知识回顾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学习重点是:借古讽今的写法;论证方法;认识作者的观点。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昨天的重点知识:

1.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2.古今异义

a、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

c、可谓智力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当古代汉语两个单音节词放到一起,恰好形成现代汉语中一个双音节词时,要注意识别。

(二)分析第一段

1.学生冯源领读第一段

2.文章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是总分关系。第一句话就提出了问正的中心论点,这种写法叫什么?(开门见山。)

(三)分析二三段

1.学生自由阅读二三段,找出与第一段的关系,并思考论证方法。

2.第二段围绕哪个分论点展开论述,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应第一个分论点。用了对比的手法。拿什么和什么对比?

3.本段除了突出以对比论证为主,还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还有引用论证。

4.第三段:

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他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这一段分析齐、燕、赵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灭亡的原因表面不同,实质相同。“五国既丧”和“智力孤危”对应了第二个分论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事例论证和假设论证。

说了他们的灭亡原因,自然想到了他们的救亡之道。“向使”“或未易量”说明不能轻易地判定谁胜谁负,告诉我们下判断切忌武断,要注意分寸。

5.总结课文的论证方法(对比,引证,例证,假设)

(四)学生冯源领读四五段

1.第四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是否多余?

第四段以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作结。第五段画龙点睛。强调以天下之大的北宋是全国性的政权,不应当对敌人采取妥协的政策。

2.介绍北宋时代背景

苏洵写秦与六国的“故事”并非是出于替古人担忧,他担忧的正是“当今”大宋朝。担忧大宋屈辱的外交,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文章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赂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苏洵的“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此处隐藏32601个字……(4)天下诸侯以自困矣

A.偷偷的 过失 排除 困惑

B.私下(自谦词) 责备 排斥 困乏

C.私下(自谦词) 责怪 排斥 困窘

D.(谦词,不译) 责怪 摈弃 困窘

2.解释《六国论》(李桢)加点的词。

罪秦( );曾无虚岁( );向使( ) 视秦也无异也( )

3.翻译两文中的句子。

(1)彼秦者将何为哉

(2)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4.下列各句加点词用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2)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4)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5)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

(6)若此可以应乎无穷

A.(1)(4) B.(1)(3)(6)

C.(1)(2)(3) D.(4)(6)

5.苏辙以为“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的条件是

6.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处在于 ;不同之处在于

7.李桢以“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 ;他以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 ,他观点的局限性是 。

参考答案

【课外能力迁移】

1.C2.以为秦有罪;竟;假使;比。3.(1)那秦国将有什么作为呢?(2)只是他们自己不能做秦国所作的事情。4.A 5.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6.六国皆欲为秦所为;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天助。7.六国也可以像秦国一样统一中国;六国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认为秦统一六国得天助,有种天命论思想。

《六国论》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反复阅读课文,认真体会课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重点和难点:

4、作者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写作的目的和动机;

5、课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6、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四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社会背景,学习和理解第1、2段)。

导入课文谈话的要点:

朝先后与这些入侵者订立屈辰的和约,每年向他们输送大量的钱物,割地贿赂。当时的苏询看到了这样的形势,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错古讽今,旨在劝谏北宋政府,不要贿赂北方的少数民族,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走六国灭亡的老路。

这是一篇议论文,我们要读懂课文文字的基础上,理解它的论点和论据。

学生阅读第1、2段。在读懂的基础上,掌握本文的论点和论据。

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讲解以下要点:

课文的第1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答: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礁。

在第1段,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答:第一方面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第二方面是--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2段,是从哪一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答: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这第2段,可分哪几层意思?请指出这4层意思,并在课文上划出这四个层次。

答:第一层--用数字说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二层--轻易供奉土地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第三层--说明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道理。

第四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论证了赂秦而亡的道理。

在第2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对比性的句子?

(1)秦攻取得与“受赂所得”的对比;

(2)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的对比;

(3)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了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4)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的对比;

(5)“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的'对比;

(6)“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

(7)“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的对比。

(8)通过以上的全部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

学生继续反复阅读课文,理解本文的要点。并准备下一节的课文学习。

第二课时(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并指导学习第3段)。

复习上一课时的内容。要点见上一课时。

重点学习本课时的第3段。要点是:

第3段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

答:从“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概述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请概述燕国灭亡的原因,是“以荆卿为计”。

概述赵灭亡的原因,是“牧以谗诛”“用武不终”。

燕、赵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燕、赵战败而亡,是“诚不得已”。

这段文字论证的中心。(不赂秦者以赂秦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这段文字可分为哪几层,在书上标出来。然后写出这两层的大意:

第一层:就齐赵燕三国的不同情况加以论证。

第二层:通过假设推理指出如果不赂秦,齐燕赵不犯错误,那么秦与六国谁存谁亡就不一定了(很难预料了)。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解这两段的大意和要点。

准备下节课的学习要点,准备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复习上一节学习的课文内容,学习和背诵最后几段课文)。

复习上课时的学习内容。见一课时的讲解要点。

学生阅读和理解最后两段课文。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在扫清文字障碍后,教师讲解以下要点:

这两段的内容概括:总结历史教训,指出“为国者”不要被敌人的积威吓倒,并委婉地讽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本段承接第3段的假设立论,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如果六国“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发挥谋臣能士的作用,同时“并力西进”,团结抗秦,那么六国就不会灭亡了。

但是,六国被秦国的积威挟制,今日割地,明日割地,便一天天地走向灭亡。

由此,作者得出正面的结论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这是作者要对北宋统治者说的。也是作者发这篇文章的目的。

第5段用六国和秦的事喻指北宋统治者:六国和秦都是诸侯,六国的势力比秦弱,但是还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那么北宋雄据“天下之大”的国家,实力远远超过西夏和契丹,那么北宋的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在六国之下了。这句用“苟”开头假设,但所指是实有其事的。

指导阅读和背诵课文。

准备下一节课时的练习。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

本课时的练习另附。

《《六国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