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29 18:17:08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

1、出示情境图及2、3、4组信息,继续上节课的话题。

2、提出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

2、学生交流:该问题是根据窗口中哪条信息所提出的?

3、师: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该条信息及问题吗?画线段图时我们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师指生交流并板书线段图: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而形象地观察到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夯实基础。

4、学生思考并交流:根据线段图中的信息,除“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之外,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提中间问题)

[教案预设:1、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有困难,教师可点拨:在线段图中,每条线段应该是既可用分率表示,又可用具体数量表示的,那么,在这个线段图中有哪些未知的分率或数量呢?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2、如果学生在第一环节中已提出如下问题,则此处直接过渡到: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①1号坑比2号坑大多少平方米?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2号坑的 ,即9000平方米的 ,列式:9000× =5000(平方米)

②1号坑是2号坑的多少倍?

学生交流:1号坑比2号坑大单位“1”的' ,所以1号坑的面积是2号坑的(1+ =1 )倍。

5、教师引导:根据上面①、②所得的数据,现在,你能解决“1号坑占地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吗?数量关系是什么?

数量关系:

(1)2号坑面积+1号坑比2号坑多的面积= 1号坑的面积

(2)2号坑面积×1号坑是2号坑面积的倍数=1号坑的面积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之后进行集体交流。交流时要求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样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提出不同问题,构成问题串,从中理清数量关系,解决本节课的新知识。]

6、对比两种解法。

讨论:有什么异同?引导学生合理选择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和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异同,训练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的习惯,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

三、巩固深化。

1、出示绿点问题,2号坑有多少尊陶俑、陶马?

2、尝试解决问题。

生画图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完成。

3、交流思路。你是怎样想的?以谁为单位“1”?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要求2号坑有多少尊就是求什么?

四、练习提高。

1、自主练习1(2)、(3),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自主练习4、6。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沟通解题思路。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这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虽稍复杂些,但基本解题思路与前面学过的应用题是一样的。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与已知量对应的几分之几,特别是将比单位“1”多几分之几,转化为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因此这节课先把握整体,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解答新问题。在解题时总是有意让学生画出线段图进行理解与比较,将文字转变成图,数形结合。在练习中也让学生根据线段图找到数量关系,并列式,又将线段图转变成文字,从而让学生更清楚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使问题明了化、简单化。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1、教材分析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的一节综合应用课,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弯道长度的过程,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体会确定起跑线的意义;理解相邻跑道的长度差与圆的周长以及起跑线位置之间的关系;掌握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并学会确定起跑线。在观察、比较、归纳、探究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民主的气氛中探索出规律。通过创设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的问题的意识。

2、教学设计

这节课,教材上没有直接就研究比赛中起跑线的问题,而是采用的一个比较简单的生活情景进行学习。针对起跑线的不同正是由于比赛中的弯道的不同所造成的,所以采用了 “100米比赛各运动员的起跑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到“400米的比赛,运动员也在同一条直线上起跑,公平吗?”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来简化问题的难度“只要将起跑线往前移” 即可,那么“移多少呢?”。在讲例题时引导学生说出由于“半圆的半径不同,因此所走的路程也不同”。这为分析400米标准跑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讲400米标准跑道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时,我先向学生课件展示——400米标准跑道的组成,提出问题:相邻两道之间的距离差由什么决定?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计算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与直道没关系,实质是计算由两个弯道合在一起的圆的周长之差。如果用R表示外圈大圆的半径,用r表示内圈圆的半径,那么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R-2πr=2π(R-r)。而R-r实际上就是道宽,所以说如果题目中道宽直接告诉,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2π×道宽。如果是半圆形跑道,则相邻跑道的长度之差=π(R-r)或π×道宽。让学生知道要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只需知道内外圆半径或道宽即可,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3、反思

在巩固练习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确定环形跑道起跑线的位置时,运用“外圈跑道的总长度-内圈跑道的总长度”来计算的。这样计算比较麻烦。

这也是由于我在课堂上虽然归纳了算法,但是没有把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还没有明确各种算法的优与劣,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该努力的地方。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不完全相同,需要加以扩展。

计算方法上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过程比较复杂 ……此处隐藏7964个字……原因在随机出题上。0.4×2/3导致结果不会出现这两种方法。而书本的例题2.4×3/4就高明得多了,具备出现各种算法的优势。这也提醒我,书本上的例题是精选的.结果,一定要先想清楚编者的意图,然后才可以自己修改例题,不能轻意换例题。)

三、讨论结果如下:

第①种方法,补充如下:0.4×2/3=0.8/3=8/30=4/15(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第②③种方法相同,只是第3种更简便。学生都表示:喜欢第3种。

四、教学反思:

学生判断方法的好的标准是步骤少,灵活选择方法的意识不强。因此,我认为,该把“灵活选择方法”当作一个重点,而不是像中低段时,作为一笔带过的“口号”而已。这是不是也是高段计算的一个特点呢?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和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份学生都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教师点拨引导为辅的策略,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在积极思辨中发现,在具体运用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材给出的素材基础上,我创编了班级选拔参加投篮比赛人选的情境,并逐步引出,慢慢感悟百分数产生的需要,理解使用百分数的好处。从两名队员的成绩表,选哪名队员去比较合适,此时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比一比谁的投中的比率最高的过程中,逐步增加投篮人数,在比较的需要中引出了百分数,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到这里,学生已经能感受到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上课之前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可以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认识到知识对于个人的意义,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每人一张调查记录单,每人收集到的事例和数据不尽相同,大量的实例有助于学生在整体上把握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体会它的作用和好处。

教学中也出现学生对于百分数的片面的认识: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因此我加入了许多不同百分数的图片,有大于100%的,学生产生疑惑,在这时,我应该及时举例说明。设想如下:

师:200%收集到这样的百分数了吗?

生:没有

师:举个例子,如果说老师布置家庭作业,布置了5题,你完成了5题,完成了百分之多少?

生:100%

师:如果有个学生完成了200%,他做了几道题呢?

生:10道题。

师:你会这么做么?

生(笑):不会。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百分数不仅可以表示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同类量的关系。所以百分数是表示——

生(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每个知识点理解透彻了,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也就更深刻。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往应试教育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最简捷、最有效、最出成绩的教学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类型题就用这种方法做,如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份数。长此以往,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高分低能学生占大部分。因此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内容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而是通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意义,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小节中的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例1例2,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明确了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和规律,即百分数化成小数、小数化成百分数,还要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既是百分数与小数之间联系的具体体现、扩展与深化,又是便于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的比较,便于百分数、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计算的基础。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就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的计算和应用创造了条件。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的必要性,能正确熟练地进行互化方法。2、使学生总结和分析小数、百分数互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比较能力。3、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方法,并能熟练运用。教学难点:探究归纳百分数与小数地互化方法,弄清其推理过程。

这节课的内容难度不大,在考虑教学策略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发现方法,完成知识的迁移,同时利用练习来巩固学生对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熟练程度。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小数》教学反思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因此,这节课,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知识,自己来探索新知。

一、学生自己,随机出题,三道如下:0.4×2/30.5×2/31.2×2/3(学生随机出题,优势是学生兴趣高,但劣势同样明显。这在后面就会突显。)

二、独立探索新知,得出算法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道:0.4×2/3全班出现三种做法,如下:

① 0.4×2/3=0.8/3

② 0.4×2/3=4/10×2/3=8/30=4/15

③ 1.2×2/3=2/5×2/3=4/15(没有出现“化成小数计算”与“先约分再计算”两种方法,原因在随机出题上。0.4×2/3导致结果不会出现这两种方法。而书本的例题2.4×3/4就高明得多了,具备出现各种算法的优势。这也提醒我,书本上的'例题是精选的结果,一定要先想清楚编者的意图,然后才可以自己修改例题,不能轻意换例题。)

讨论结果如下:

第①种方法,补充如下:0.4×2/3=0.8/3=8/30=4/15(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转化)。

第②③种方法相同,只是第3种更简便。

学生都表示:喜欢第3种。(反思:学生判断方法的好的标准是步骤少,灵活选择方法的意识不强。因此,我认为,该把“灵活选择方法”当作一个重点,而不是像中低段时,作为一笔带过的“口号”而已。这是不是也是高段计算的一个特点呢?)

《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