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教学反思

时间:2025-10-15 20:29:08
《白鹅》教学反思

《白鹅》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鹅》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白鹅》教学反思1

《白鹅》是作家丰子恺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讲了白鹅性格高傲这一特点的种种表现,反映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一、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思路清晰,把握文章结构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结构。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在文章的开头说“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里总的概括白鹅高傲的特点,下面的几段分别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体现鹅的高傲。通过整体感知,学生明白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文章的.思路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2、抓关键句、关键词,体会对比、明贬实褒等写作方法的妙用。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作者如何把“高傲”写清楚的,这就涉及作者运用的对比的修辞手法和明贬实褒的手法。因此,在这部分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作者如何写白鹅高傲的关键句关键词,并给学生出示范例:“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这句话写鹅的叫声的高傲,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其中“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这两个词生动地写出了鹅的不可一世的高傲形象。以此为例,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关键句和关键词,学生对“鹅的高傲的特点”会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不足之处:

1、个别学生分析不到位,老师点评缺少鼓励性语言。

2、在教学环节缺少写的环节,应该做到读写结合。

下次再上这节课时我要在教学设计环节加上练笔环节,让学生学以致用,采用明贬实褒的手法体现对某事物的喜爱之情或厌恶之情。

《白鹅》教学反思2

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幽默风趣,活灵活现,语言生动,全文读起来给人一种喜爱之情。

在教这课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作者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来向我们描述了一只高傲的白鹅的。然后让学生抓住鹅的“高傲”这一特点,围绕第二自然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度段,来进行课文学习,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从哪些方面展开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并且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来进行动作表演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也好。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语言的幽默风趣。

例如:对文中所说的“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几个词语的理解,我让学生先比较这三个词的不同点,启发他们联系生活中听见过的一些叫声,回想一下,从声音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聪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来了:呵斥距离最近,声音相对来说要稍微轻些;叫嚣样子更凶,声音更大;大叫由于距离远,声音就更响了。这样学生对“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理解就很清楚了。然后我问学生:“你们觉得作者把这几个词语用在这里,是对白鹅的喜欢还是对它的讨厌呢?”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理解后,说是作者对白鹅的喜欢之情,这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作者笔下的白鹅的可爱了。接着我顺势引导学生想象说说白鹅此时会怎样想?有的说:“小偷,你别想进来,有我在呢!。”有的说:“主人快出来看看哪,有人来了!”“快滚出去,谁让你进来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许你靠近一步……”还绘声绘色的表演了起来。是呀,就是因为这样,鹅的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真没错。

再往下学,我就引导学生边学文表加自己的动作表演体会作者笔下的白鹅。例如: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我让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其他学生朗读这段文字,两个同时上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还有,学生在表演鹅吃饭的'情节时,能把鹅吃饭时“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从容不迫”等表现得惟妙惟肖。一个个“鹅老爷”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学生能在理解语句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能很好地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思维的火花一旦点燃,将碰撞出智慧与耀眼的光芒。所以说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运用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再利用,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通过读书和表演理解课文后,学生会从鹅的步态、吃相上领会到鹅的做事能力一定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为周围事物、环境所改变的一丝不苟的办事作风等。

2、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从作者描写最精彩的语句中体会本课的写作方法。为下一课学习做好铺垫,也为学生的习作打基础。

我告诉学生,作者是抓住白鹅的高傲这一特点,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三个方面分别来写白鹅的特点的,那么你们能不能仿照作者的写作顺序,写一写自己看到过的小动物,你们也采用总写分写的方式,也抓住动物的叫声、步态和吃相来写,这样学生就知道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去写了。从他们交来的习作看,有些学生也把自己看到的动物描写的活灵活现,趣味十足。颇有点风趣的味道。

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效果也好。

《白鹅》教学反思3

《白鹅》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是著名的漫画大师文学作家丰子凯先生描写动物的一篇佳作。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运用反语来表达自己对白鹅的喜爱之情。教学中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相结合,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理解和感悟白鹅的高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学生认读了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内容。

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让学生整体阅读、体验文本,感受白鹅的高傲。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学习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也对白鹅形象有了整体感知,为后面学习课文、体验情感做了铺垫。

二、品读课文,感受“高傲”

通过初读,学生初步感知了鹅的高傲,我便用“这只白鹅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将学生带入文本。在体会作者如何感受到鹅的高傲时,我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让学生做做动作,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在动作中理解了词语“左顾右盼”,初步感受 ……此处隐藏7173个字……导者和引路人。课堂上,自己讲解的内容过多,很多学生或者没有机会放开心胸地表达自己对白鹅高傲的解读,思考:课堂教学中,不仅着眼学生的理解,还关注学生的表达,同时,我注重朗读的层次性,读出了感情,读出了精彩。

《白鹅》教学反思11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一、是引导学习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涟漪”一词,我引导学生从字形看,这个词语一定与什么有关?孩子们马上说出是水,因为两个字的部首都是三点水。一个孩子说是“波浪”,我一边用手比画大波浪,一边问:这样的波浪能叫“涟漪”吗?孩子们意识到“涟漪”是细小的波纹。

二、是重视了品词析句,提高学生语言的欣赏能力。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总起—分述的结构描写了鹅走路时慢条斯理的样子,语言形象具体,值得细细品读。我引导学生通过品味重点词语、想象情景、比较体会等方法欣赏课文语言。如“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一句,我引导学生先说说“掂量”是什么意思?(用手称称重量――反复思考应该怎么做,结果会怎样)再想想鹅在掂量什么?(这一步落在哪里好,怎样放下去好)体会鹅走路的“慢条斯理”,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

三、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

四、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白鹅》一课中,我教写作方法。是先让学生找,但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只有个别学生说了出来。经过这节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就会着急,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今后还应注意耐心引导,有效地引导。

《白鹅》教学反思12

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适度合理,始终重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复习导入时边读边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学生读后几乎都能找出表示白鹅高傲的词语。最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说,教师写于黑板,文章的层次一目了然。为后面学习课文、体验情感做了铺垫。

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与读写结合的设计理念。虽然做了很多设计和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我对学生知识的生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提高。

《白鹅》教学反思13

《白鹅》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难点是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句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主要是抓住重点句来学习,通过阅读,谈体会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本课在写作上的特点,为本单元的写作打下基础。

但这节课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少举手发言,教师引导较少,激励的语言不多,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讲解过多,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白鹅》教学反思14

首先,充分运用本课资源,设计说话训练。例如,在教学白鹅叫声一段时,让学生想象会说汉语的白鹅会说些什么;目的是通过说话训练帮助学生理解严肃郑重、厉声喝斥、厉声叫嚣等词语,同时让学生在展开想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开阔思路,从而更加走近白鹅,走进文本,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白鹅吃饭特点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概括白鹅吃饭特点的词语,学生很容易叫找到是"三眼一板,一丝不苟",通过查字典可以知道"三眼一板"就是刻板,从不改变。那白鹅吃饭时不改变的.是什么呢?进而通过引导、梳理,遍可得知:一日三餐不变,必吃四样不变、吃饭的顺序不变。显而易见,作者通过三个层次的具体描写,直接说明了白鹅吃饭究竟是如何"三眼一板",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有条理、有层次地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说明。

之后听了王雅娟老师讲过这课后,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特别多,没有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没有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语言组织方面还有很大欠缺,这些都是我今后要进行锻炼提高的。

《白鹅》教学反思15

《白鹅》是小学四年级的一篇课文,作者对白鹅的特点描写得惟妙惟肖,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白鹅的疼爱。我认为到了中年段,理解词语和句子仍然是中年段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低年级所习得一些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加强学习方法的迁移,这节课我就做到了这一点。

第一、能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理解词语,比如:净角京剧中的一个人物造型,地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通过多媒体把这些抽象的和学生生活距离比较远的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效果。

第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关键的词句,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三眼一板”即白鹅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再干什么,这是白鹅吃饭时的一规矩,任何时候都不变的规矩叫“三眼一板”,这都要联系上下文才能理解。

当然,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孩子,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白鹅,所能见到的是动物园里池塘中戏水的天鹅,它们的叫声,动作,样子和生活习性与课文中的家鹅形象很难进行比照。要体会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有一定的难度,再者作者是典型的中国古典文人,课文的写作时间是上个世纪的中叶,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现代工业社会和作者生活的时代差距很远,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文人心态以及成人化的审美情趣,对孩子来说缺少亲切感,课堂上,不管我怎么引导,学生都读不出“味”。

《白公鹅》一课重在与《白鹅》一课比较。在导入时,我就有意识引导学生对比两只鹅的形象;在体会白公鹅的特点时,我也抓住两篇课文对鹅的步态的描写进行比较;最后也把重点落在比较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上。

这堂课我较大的收获:一是课文插图的利用。这堂课我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是这堂课中激起的一点火花;二是对写作方法的教学的体会。在《猫》和《白公鹅》两课中,我都教写作方法。两次都是先让学生找,但两次都发现学生很难找到,最后都是我自己说了出来。经过这次课,我感觉到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相关的句子,再让学生进行体会,这样没有那么抽象,从而可以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难以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一是课文的难度高;二是学生预习不充分;三是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情不够丰富,并且我太着急了,在一两个学生的回答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这也可能与学生发言不积极,我问不下去有关。其他老师建议我对于某些不难的问题,可以对学生多引导;对于某些较难的问题老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但仍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白鹅》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